English

故乡的魂

1999-05-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金怡 我有话说

许杏虎的老家在江苏省丹阳市河阳镇高甸行政村后北洛自然村第八村民小组。这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许杏虎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

许杏虎1986年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后,就离开了这个充满了亲情的小村庄。因为学习、工作繁忙,许杏虎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家看看。1998年春节,许杏虎带着妻子朱颖一起回老家过年。临走的时候,这对夫妇笑吟吟地与村里的父老乡亲告别:“再见,明年再来看你们。”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永别!

后北洛村的一天一夜

5月8日,后北洛村似乎被一种不祥之兆笼罩着。晴朗的天空一下子变得阴沉起来,老人们的心怦怦直跳。

许杏虎的二姐许琳华在河阳镇工作,因为父亲这几天身体不好,正在输液,再加上是星期六,所以一大早,她就来后北洛村照看父母了。下午,许杏虎堂嫂的弟弟从南京来电话:“……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了……”许琳华拿着话筒的手僵住了,脑子嗡嗡直响:“虎子出事了?”

走出堂嫂家的门,许琳华神情恍惚。她想起4月30日,许杏虎曾从贝尔格莱德打来电话,告诉她,他和朱颖一切都好,并说现在住在使馆,“那儿很安全,不用担心。”许琳华怎么也不明白,北约的导弹怎么就敢炸中国的大使馆?

为了证实这个消息,她决定马上回河阳镇。躺在病榻上的父亲看见女儿脸色苍白,推着自行车要走,便问:“你干什么去?”许琳华说:“到镇上去,厂里有事。”

女儿的举动令这对老夫妇忐忑不安。许杏虎的父亲许金荣忽然对妻子王凤英说:“虎子快回来了吧。”王凤英不语,甩了甩不太灵便的右手,开始做起了晚饭。

许金荣每天晚上都要看一会儿电视,这天,不知为什么,他没有看。七点《新闻联播》开始了,王凤英隐隐听到了从别人家的电视机中传来自己儿子的名字。一种莫名的不安袭上了心头。她对正在门口吃饭的侄媳妇说:“杏虎的材料啥时候才能写完呢?”“电视里在讲啥?”

而这时,几乎全村的人都从电视上知道了许杏虎遇难的消息。仿佛晴天一个霹雳,突来的噩耗惊呆了整个后北洛村的老老少少。悲伤在每一位村民的心中涌起,泪水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流淌。

村民们怕许杏虎年迈多病的双亲承受不了这个打击,强压下心中的悲痛,悄悄地来到了许杏虎家门口,不约而同地相互转告:“不能让老两口知道。”他们远远地守望着,低低地抽泣着。

许杏虎的堂嫂范金凤因为受许琳华之托,一直在照看着两位老人,见时间不早了,她催促老人快点休息。杏虎母亲似乎心事重重,嘴里喃喃地说着什么。范金凤帮他们带上了门。过了一会儿,屋里的灯熄了。

屋外的村民久久不愿散去。见老两口睡下了,他们稍稍宽了一点心。

村干部们怕出意外,请来了队里的医生,同时劝说善良而朴实的村民们回去休息,由他们来守护两位老人。一位村民却哭着说:“这样的时候,谁还睡得着?”

这一晚,后北洛村的村民们噙着眼泪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5月9日凌晨五点钟左右,许杏虎的母亲醒了。屋外的喧哗声令她有种不祥的预感。她打开门,见到许多陌生的人,而她熟识的乡邻们则红肿着双眼,欲说还休。老人似乎明白了什么,当闻风而来的记者给她看了登有她儿子和媳妇遗像的当地报纸后,王凤英一下子瘫倒在地,伴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声,顿时昏厥过去。

许杏虎的堂叔许正荣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悲愤地说:“美国、北约,你们真没有人性!我们的虎子和他的媳妇做错了什么?这么好的两个孩子,说走就走了,我心里难过啊。我们许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好不容易出了个大学生,我们感到自豪,可谁知道,北约的炸弹却把我们的希望炸毁了,真是天理难容啊!”

在场的所有人,面对此情此景无不失声痛哭,整个后北洛村在颤抖。

村支书许其甫说“北约的炸弹,不仅落在了我们的大使馆,也落到了我们后北洛村,把我们的心都炸碎了。”

灵堂,就设在许金荣家那间养蚕的小屋。由于噩耗来得太突然,家人不得不将许杏虎夫妇的结婚照剪成两半,挽上黑纱,作为遗像。村里请来教了许杏虎6年的老师范林宝写挽联。突然间失去了心爱的学生,范老师悲不自持,拿着毛笔的手抖个不停,久久不能落笔。在写到“沉重悼念许杏虎、朱……”的时候,范老师实在写不下去了,眼泪涮涮地往下流,他说:“许杏虎和朱颖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我怎么会在这里给他们写起了挽联呢!”

整个上午,王凤英哭得死去活来,嘴里不停地喊着许杏虎的小名。许金荣满头白发,清瘦的脸颊看上去更憔悴了。他呆呆地坐在灵堂一侧的长条凳上,喃喃自语道:“这不可能,我不相信。”这对年近七旬的老夫妇,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儿子和媳妇从此再不能生还!

许杏虎是老两口年近四十才生下的独子,他是老人的骄傲,也是老人下半辈子的指望。如今,北约的炸弹夺去了儿子、儿媳年轻的生命,也炸毁了两位老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就在设置灵堂屋子的楼上,有一间小阁楼,许杏虎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住在这里。1997年10月3日,虎子带着他心爱的妻子,就住在这间小屋。那时,靠南面墙上的那个小窗曾贴了一个大大的喜字,满屋都是欢乐笑声。如今,人去楼空,这个房间显得异常地凄凉。

屋外,麦子和油菜长势正旺,那条许杏虎走了十多年的田埂,静静地躺在绿油油的麦田中。那个许杏虎曾经戏水游泳的小池塘,默默地合着一池泪水。

老父无言的泪

在后北洛村,许杏虎一家的正直朴实、真诚善良是人所皆知的。许金荣和王凤英以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他们的儿女们。在许杏虎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他。在许杏虎读高中时一本摘抄本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但不可以没有诚实。”这应该是他对父亲的写照。

许金荣从小家境贫寒,他要过饭,放过牛,也当过雇工,因此,他比一般人更早、更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因为家里穷,许金荣没有条件上学,他没有文化,但是,做人的道理,他却条条在心。

1963年,许金荣被选为后北洛村生产队的队长,上任后,为了报答这个养育他的村庄,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带领全村人将后北洛村搞得有声有色。粮食产量最高,每天的工价高出别村一倍多。因为当过电工,许金荣又第一个把电线拉进了村,使后北洛村成为当时最先通电的队。

村里曾经办过一个弹簧厂,把许金荣请去当厂长,但是干了没多久,队里又把他叫回去还是请他当队长。因为当时没有谁比他更能胜任这个职位了。结果这一当,他就当了二十多年。

村里的老人说起许金荣,哪个都有一肚子的话。范大妈说:“我们的老队长特别能干,哪家有个什么事,他都能处理得好好的。那时,我们村的生产搞得好,挣得比别人高,都是他带着大伙儿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有了钱,村里还买了台电视机,大家晚上都能看到电视,真是长了不少见识。别村的人都羡慕死我们了。”

许大妈则说:“我们的老队长心里装的,都是别人。村里的楼房一幢幢盖起来了,可他家住的还是他父亲传下来的旧房。当了这么多年的队长,他家里什么都没添。整天忙忙碌碌地尽想着村里的事。”

长年累月的操劳,使许金荣的身体每况愈下。因为小时候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他得了结肠炎,当了村长后,忙里忙外,心脏病、肺结核又缠住了他。村里的人说,“许金荣是为了我们才这样的啊,那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次,也没有歇下来好好休息过一次,有时候实在撑不住了,就躺一躺,稍稍好一点,又忙开了。”

许金荣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一直没能娶上媳妇。村里的热心人给他介绍了如今的妻子王凤英。王凤英祖籍苏北。相似的命运,共同的愿望,使两颗心一下子靠近了。许金荣和王凤英开始了新的生活。

1968年的3月,许杏虎也呱呱坠地了。父亲的一言一行,许杏虎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像他父亲那样,说得少,干得多。从小,他就立下大志:好好学习,考上一流的大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为中国的强大而努力。

可怜天下慈母心

王凤英是个苦命的人。许琳华和许杏虎的诞生,给过这位历经坎坷的母亲带来了幸福。许金荣的宽厚、朴实与善良,使王凤英破碎的心得到了宽慰。中年得子,在许家,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全村人都跑来祝贺,说她好福气。她的心里乐开了花。

王凤英以一颗慈爱的心,哺育着她的孩子们,支撑着一个原来东倒西歪的家。公公婆婆年岁已大,干不了活,丈夫一天到晚为村里的事东奔西走,无暇顾家,王凤英默默地挑起了这个重担,从早忙到晚,从家里忙到田头,一双满是老茧的手,伤痕累累。

劳累了一天,将老人小孩侍弄好了,王凤英又拿起针和线,为全家人纳起了鞋底。就着昏暗的灯光,她穿针引线,静静的夜,只有滋拉滋拉的抽线声,在这个小屋里回响着。极度的疲劳,常常使她纳着纳着就睡着了。针刺进手里,钻心的疼痛,使她惊醒,她又开始一针针地扎起来……

王凤英在村里人缘极好。谁家有红白喜事,不用去叫她都会赶去帮忙。有一次,村里的一位妇女把脚扭伤了,正是大忙季节,大家都在田里忙着,王凤英一见,马上扔下手里的活,跑过去照看。见她一瘸一拐的撑着要挑水,王凤英二话不说,一把抢过她的扁担,把水挑到了她家。村里的人说,“王凤英话不多,但是特别能吃苦。她知道大家对她好,但不会说什么客套话,只是默默地为大家做事。她去自己田里拔草,也顺带着把别人地里的杂草给拔了。别人家造房子,她要去帮一把。谁家的茶来不及采,她又去帮。这样的事太多了。”

王凤英朴实无华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杏虎。在许杏虎的血液里,流淌着母亲的这一份秉质。

王凤英与许金荣一样,总不希望自己给别人带来麻烦,一切的辛酸与劳苦,她都无怨无悔地独自担当着。就连右臂摔断了,她都坚持不让远在国外的儿子知道。她说:“不要告诉杏虎,免得他担心,让他在外面安心工作。”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培养了一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就在出事的前几天,王凤英还在跟邻居说:“虎子马上要回国了,我也该要个孙子了。”许杏虎曾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快乐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当她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爱心时,换回的却是老年丧子的悲哀!

姐弟间的深情厚谊

在江苏省丹阳中学的档案中,有一份许杏虎的材料。1983年,他初中毕业,报考这所省重点中学。在一张《丹阳县1983年高中报名表》上,记着他当时的毕业成绩:政治96,语文86,数学92,物理90,化学93,外语85,总分542。许杏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这所省重点中学。

村里的人都跑来向许家祝贺,然而许杏虎却心事重重。虽然当时他的父亲许金荣正任村长,但一年的工资却只有200元。他的姐姐许琳华去年也考取了丹阳市中学高中,家里除了田里收的粮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如果两人一起上学,家里的负担就太重了。

许琳华作出了一个重要抉择:退学,找份工作供弟弟上学。从此,许琳华走上了艰难的打工之路。她先是在村里的塑料厂当会计,从每月微薄的薪水中先留出给弟弟上学的生活费和学费,剩下的,就交给父母补贴家用。整整3年,她没有给自己添过一件像样的衣服。

姐姐无私的奉献,使许杏虎更加明白了肩上的重担。他要努力学习,来报答姐姐的一片深情。1986年7月,许杏虎以515分的高分被北京外国语学院录取。许杏虎成了许家考上大学的第一人。

当许琳华得知弟弟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时,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许杏虎的心里却是悲喜交加:他的成功,是姐姐以牺牲自己的学业为代价而得来的。而姐姐,若不退学,也很可能会考上大学……

许杏虎考上大学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来,父母年迈体弱,很多活都干不动了。许琳华除了上班,还要照看父母,下地种田。全家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肩上。然而,一想到弟弟那么有出息,许琳华觉得再苦再累,也没什么。

为了让弟弟安心上学,许琳华每次写信,都不提自己的苦处和难处,只是希望弟弟好好学习,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那时的许琳华正是花季的少女,然而,她却没有为自己买过一件漂亮的饰品,宁可亏待自己,也不愿让弟弟吃苦。每月的生活费她都按时寄上,嘱咐他吃得好一点,不要太省钱……

假如虎子不被导弹击中

许杏虎是个好记者、好儿子、好丈夫。他的英雄之路不是偶然的。

每一位教过许杏虎的教师对他的印象都很深刻,因为他聪明、好学、乐于助人。从初一到高三,许杏虎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初中二年级时,他就加入了共青团。

丹阳中学的李霖校长说:“许杏虎在我印象里,是个憨厚老实的同学,他勤奋好学,平时少言寡语,但工作起来却实实在在。他学习很刻苦,连续三年都是三好生,最后一年还被评为丹阳市优秀学生干部。他对老师很尊重,人缘很好,在同学心中威信较高,高三时做了高三(5)班班长。”“许杏虎在高一时任团支部书记,那年正好我们组织学生劳动,学校有个农场,有20余亩地需要肥料,要从学校拉过去。一听要将大粪担到农场,同学都不愿干。许杏虎二话不说,主动带着两个男生去拉了。”

许杏虎高三时的班主任毛纪庚说:“许杏虎上学时的生活相当艰苦,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每月只有13元的生活费,但学习成绩却非常优秀……他是班长,默默地分担了班主任老师的许多工作,把班上的工作搞得井井有条,高三(5)班被评为先进班级。”

许杏虎的一位好朋友说:“杏虎特别聪明,在高甸村上小学时候,有一次我们几个要好同学在一起打球,一不小心球把他鼻梁打断了,他回家休息了20多天,后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不仅没落下课,新的课也都会了。原来,他在家休养的时候,把书全看完了。结果,他跳了一级。”他的另一位同学说:“许杏虎数学很好,什么题目到他手里,一会儿就做出来了。初三的时候,有道题目把老师也给难住了。老师顺口就对许杏虎说,‘杏虎啊,这道题你回去做一做,’许杏虎第二天把答案带来了,我们当时佩服得不得了。”

许杏虎的儿时伙伴,提起好友都神色黯然:“我们都没想到虎子竟这样走了,虎子为人忠厚诚实,以前我们成绩差,他总是来帮我们。”王金秀说,“我和虎子是远房的亲戚,小时候常常一起玩,夏天我们一起在门口的塘里游泳,摸摸河蚌,打打水战,星期天还出去钓鱼。他体育很好,长跑、百米、跳远,都很出色。”

刘林峰说:“我和虎子是邻居,他有个习惯,喜欢起床后大声朗读,他一读我就醒了。虎子学习很有规律,每天课余,他必须保证4小时的学习,一般早上2小时,晚上2小时,玩的时候玩,种地的时候种地,学习的时候学习。”

这些昔日的亲朋好友、教师同学都痛哭着说:“北约,为什么炸我们的杏虎?!他是个可以做一番大事的人啊!”

后北洛村的村民们说起许杏虎,悲伤中无不透着惋惜:我们的杏虎,心里一直装着全村的人。每次回来,他都要问问村里乡亲们的生活。他从小就很懂事,放了学,一声不吭就下地帮父母干活了。他父母怕影响他学习,不让他去,可他还是天天下田。上了大学,暑假回来,刚到家,就衣服一脱,下地干活去了。他说,父母年纪大了,做不动了……

英雄不是一夜而成的,在许杏虎高中时的一本日记里,有一首他摘抄的诗,诗的名字叫《风流歌》∶

……

我要人的尊严,要心的颖秀,

不愿像丑类一般鼠窃狗偷,

我爱松的高洁爱兰的清幽,

决不学苍蝇一样追腥逐臭,

我希望生活过得轰轰烈烈,

我期待事业终能有所成就,

我年轻,旺盛的精力像风在吼。

我热情,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

多少次啊,我伴志士同登楼,

高声唱:“先天下之忧而忧”

……

血沃的中原呵,古老的神州。

有多少风流人物千古不朽?

……

敢于和残酷的命运殊死搏斗,

这才叫风流,这才叫风流。

……

在地雷密布的山口请战:

“让我先走!”

在完成任务撤退时高喊:

“我来断后!”

……

纵然是死了,也要浩气长留!

这些诗句,也许正是许杏虎的心路历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